冬瓜寒涼 食用有度
?
立秋雖過,天氣依然炎熱,無論是一盤口感綿密、汁液飽滿的清炒冬瓜,還是一碗混雜著瓜香和肉香的冬瓜排骨湯,都是美味又消暑的佳肴。如何安全健康地吃冬瓜,看看相關領域的專家如何說。
冬瓜,雖然名字叫“冬”,卻是夏秋時節(jié)的當季菜。為啥要取名為冬瓜呢?冬瓜的得名有兩種說法:一種是說冬瓜外皮上的白霜“色如冬日落雪”,第二種則是說這層白霜能保護冬瓜越冬不壞,故名“冬瓜”。廣東省農(nóng)業(yè)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謝大森研究員介紹說,冬瓜皮外面的白霜是冬瓜成熟后表皮細胞分泌的一種蠟質(zhì)成分,它能幫冬瓜免受微生物和蟲子的侵害,還能減少瓜肉水分蒸發(fā),從而能較長時間保鮮。
? ? ? 最初的野生冬瓜,只有一個飯碗大小。如今,我們卻經(jīng)常能見到長達60厘米甚至120厘米的“大瓜”。從最初的“迷你型”長到今天的“傻大個”,既有冬瓜“自己的努力”,也有人類對冬瓜品種的篩選。
不同品種的冬瓜在口感、顏色和烹飪方式上有所不同,黑皮冬瓜外皮呈深綠色,體積較大,肉質(zhì)厚實,口感較脆爽,適合炒菜、燉湯、涮火鍋吃;白皮冬瓜外皮青綠色,表面常帶有一層厚厚的白色蠟粉,體積略小,皮厚肉薄,瓜肉適合炒菜、涮火鍋,但不適合燉湯,時間一長容易燉爛;青冬瓜果皮呈淺綠色,果肉細嫩,口感爽滑,適合炒、煮或煲湯。
謝大森提醒消費者,挑選冬瓜時要注意,好的冬瓜外形勻稱、沒有斑點,瓜瓤少、肉質(zhì)厚實。對于體型較小的白皮和青皮冬瓜,可以用手掂一掂,分量重的冬瓜肉厚瓤少水分足,品質(zhì)也相對較好;對于體型較大的黑皮冬瓜,多數(shù)人是購買切片瓜,但是因為夏季食材易變質(zhì),切開的冬瓜沒了外皮保護,應用保鮮袋包好放入冰箱果蔬層冷藏,但最多存放兩三天就要吃完,以免變質(zhì)。
冬瓜是可塑性很強的食材。李時珍曾高度概括冬瓜的食用價值:“其肉可煮為茹,可蜜為果,其子仁亦可食,兼蔬果之用?!边@句話說明冬瓜不僅籽和肉都可以吃,而且還可鹽可甜。
細心的消費者可能已經(jīng)注意到,大部分月餅的配料表上都有冬瓜的身影,這是因為冬瓜纖維含量高、口感好,無色無味易成形,且成本較低,常被用來調(diào)制糕點。”
冬瓜熱量極低,每百克只有10大卡,比夏季里常見的西紅柿(15千卡/100克)、黃瓜(16千卡/100克)都低,連《本草綱目》中都說“欲得體瘦輕健者,則可常食之,若要肥,則勿食也”。
冬瓜雖然熱量和能量很低,水分含量卻高達96%,遠高于大多數(shù)蔬菜。相較于其他蔬菜而言,冬瓜還是低鈉高鉀且富含膳食纖維的健康菜,每百克冬瓜的膳食纖維含量約為0.9克、鈉含量2.8毫克、鉀含量57毫克。
鉀和鈉是保持身體酸堿平衡的重要元素,低鈉高鉀飲食有助于體內(nèi)電解質(zhì)平衡、控制高血壓和改善腎功能。而冬瓜在保證給人體提供鉀元素的同時,還沒有熱量負擔,是妥妥的低能量“瘦身瓜”。
冬瓜還是傳統(tǒng)的中藥材,皮、肉、籽、瓤都有藥用價值?!渡褶r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說:“冬瓜性微寒,味甘淡無毒……能清肺熱化痰、清胃熱除煩止渴,甘淡滲利,去濕解暑,能利小便,消除水腫之功效。既然冬瓜如此“神奇”,那么多吃點兒冬瓜是不是可以起到“祛濕”“保健”等作用呢?
謝大森認為,冬瓜確實是很適合夏天補水和減脂的食材,但如果是中醫(yī)入藥,前提是要經(jīng)過炮制等加工處理。
同時,夏天適當多吃點兒冬瓜確實有利無害,但過量食用也可能適得其反。比如冬瓜中的鉀,對健康人來說有助于維持正常心臟功能和血壓,但對腎功能不全的人,食用冬瓜利尿可能會導致電解質(zhì)失衡,增加腎臟負擔,造成低鈉血癥、低鈣血癥等問題。
此外,冬瓜利尿的特性,還有可能增加子宮收縮風險,所以孕婦在孕早期也應慎吃冬瓜。冬瓜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它的寒涼性質(zhì)。中醫(yī)認為,冬瓜性寒,長期大量食用容易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虛寒。此外體弱多病或大病初愈者,消化吸收能力較弱,冬瓜的寒涼屬性可能不利于身體恢復。
來源 | 中國食品報網(wǎng)